close


全球競爭力評比排名
  周艾琳
  世界經濟論壇最新發佈的《2014~2015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瑞士連續六年拔得頭籌,新加坡緊隨其後,美國連升兩位,排名第三。值得註意的是,中國最新排名升至第28位,大幅領先“金磚五國”其他成員。
  根據該報告的全球競爭力指數 (GCI),中國、日本和東南亞最大的五個經濟體取得了積極進步。亞洲有三個經濟體躋身前十,分別是新加坡(第2位)、日本(上升3位到第6位)和中國香港(第7位)。報告主要從兩方面著眼:其一,以結構性改革促進長期經濟發展,但目前仍進展不足;其二,創新、人才開發和制度保障決定各國的競爭力。
  近年來,創新不斷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命脈。報告指出,中國創新實力持續改善,但仍非創新強國(innovation powerhouse),不能驕傲自滿。世界經濟論壇中國區執行董事施力偉(Olivier Schwab)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獨家專訪時稱:“中國目前和歐美等發達國家站在同一創新的‘起跑線’上。在技術創新的新形勢下,對於長期依賴低成本勞動力的中國而言,自動化、加強供應鏈效率等至關重要。”
  強者之鑒
  結合歷年排行便不難發現,瑞士、新加坡、美國、芬蘭、德國、日本、中國香港、荷蘭、英國和瑞典等國家和地區已至少連續3年占據全球競爭力排名前十。
  相關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這些發達經濟體具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善於開發、吸引並利用現有人才,並且大力投資研發和技術創新,因此得以持久保持創新活力。”
  “狀元”瑞士已盤踞榜首六年之久,這主要歸因於其透明高效的制度、運轉良好的市場及強大的創新力,以及世界一流的教育水平和科研機構。
  新加坡高居第二,這主要受益於商品市場效率、勞動力市場效率、金融市場發展及基礎設施方面的良好表現。
  對於位居第七的香港,其強有力的競爭優勢在於高效的市場,特別是高效配置人力資源的勞動力市場,以及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地位。
  《全球競爭力報告》的競爭力排名依據是“全球競爭力指數”(GCI),該指數由世界經濟論壇在2004 年推出,從12個方面衡量一國(地區)綜合競爭力狀況,即採用12個衡量指標,分別為制度、創新、宏觀經濟環境、醫療衛生和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與培訓、商品市場效率、勞動力市場效率、金融市場發展水平、技術就緒度、市場規模、商業成熟度及創新。
  “金磚之冠”中國的喜與憂
  在144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今年的競爭力排名上升一位至28位,鞏固了作為最具競爭力的“金磚國家”地位——俄羅斯(第53位)、南非(第56位)、巴西(第57位)、印度(第71位)。
  報告中,中國的硬件優勢和軟件劣勢“躍然紙上”。龐大的市場是中國的長期優勢,競爭力排名高達第二位;相較之下,位列第83和第65的技術就緒度和高等教育構成了中國軟件條件的主要短板。
  此外,報告列舉了對中國商業環境影響最大的五個因素——融資困難、腐敗、稅收規則、基礎設施和繁瑣複雜的審批和手續。
  亞當·斯密(Adam Smith)曾說,市場規模越大,市場效率越高。然而,中國似乎沒有利用好市場規模的優勢。報告指出,銀行業的脆弱性、市場準入方面的種種限制措施和壁壘、投資規則等也極大限制了中國的競爭力。
  可見,要提高中國競爭力,改革是繞不過的坎。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核心便是“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此外,從源頭上遏制腐敗也是改革的關鍵。
  不過,中國的積極面也不容忽視。報告指出,中國的宏觀經濟環境情況依然喜人(第10位):通脹小於3%,預算赤字有所下降,公共債務占GDP比例為22.4%,處於全球最低水平區間。不過,中國儲蓄率仍高達50%,考慮到中國經濟從投資轉向消費的再平衡需要,儲蓄率可能仍舊太高。
  報告特別提出,中國目前總體趨勢良好,創新實力持續改善,但仍非創新強國,不能驕傲自滿。目前,中國已逐漸不再享有廉價勞動力,必須創造高附加值工作,以迎合不斷改善的生活水平。
  “銅牌得主”美國的挑戰
  美國連續兩年提升了競爭力排名,一舉超越芬蘭和德國,斬獲銅牌。“高處不勝寒”,美國的高位攀升確實不可小覷,然而其並非高枕無憂。
  報告顯示,美國的“晉升”歸功於其在制度體系和創新力等領域得分較高,且在金融市場等方面有所改善。此外,卓越的大學系統鼓勵科研商業化,也進一步激發了企業的創造力。今後,隨著美國不斷步入複蘇軌道、失業率亦大幅下降,它可進一步發揮結構性優勢,擴大生產力。
  然而,美國仍前路漫漫。“對於美國而言,迎接未來的最大挑戰便是突破兩大難題:改善制度,擴大基建、教育等投資以彌補技能缺口。”世界經濟論壇高級經濟學家 Margareta Drzeniek表示。
  她指出,目前美國對於基建的投資僅占GDP的0.6%,這低於任何一個OECD成員國。此外,美國教育質量亦存隱患:健康和初等教育質量位列36位,數學科學教育質量僅為51位。這對任何一個創新大國而言都是極大的隱患。
  然而報告顯示,上述兩大難題的解決或面臨阻礙。制度方面,美國在浪費性政府支出、政府官員徇私和公眾信任度等指標上仍呈弱勢;宏觀經濟環境(第113位)方面,情況的惡化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迴旋的空間:預算平衡(第130位)和政府債務(第134位)的惡化擠壓了基建和教育等投資的空間。
  除美國之外,歐洲國家的競爭力呈現出新面貌——正在進行改革的國家與未實施改革的國家之間出現了分化。西班牙(第35名)、葡萄牙(第36 名)和希腊(第81名)等幾個受到經濟危機重創的國家在市場運作方式和生產性資源分配方面有明顯進步。相較之下,由於對結構性改革遲疑不定,法國(第23名)和意大利(第49名)的經濟“久病不愈”。
  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近日強調,結構性改革需要嚴肅對待,沒有重大的結構性改革,財政和貨幣政策不會有顯著效果,改革包括產品和勞動力市場改革、改善商業環境。
  點睛:創新和結構性改革
  總體而言,報告的兩大關鍵詞便是創新和結構性改革,二者相輔相成,構成了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緊張的全球地緣形勢、收入不平等的擴大,以及財務狀況可能出現的緊縮,都會給前途未卜的暫時性複蘇帶來風險,這就需要結構性改革,以確保更加可持續且具有包容性的增長。”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Klaus Schwab)說。
  至今,全球複蘇仍靠寬鬆的貨幣政策驅動,而要實現長期增長、創造高質量就業、實現可持續繁榮,結構性改革不可或缺。
  對於如歐美等發達國家而言,勞動力市場改革、技能人員再培訓等需求凸顯;發展中經濟體近中期內面臨的結構性改革壓力遠超發達經濟體,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高速發展,其在經濟、社會等多個方面都面臨結構性瓶頸,不實施廣泛、深刻乃至是痛苦的多方面結構性改革,經濟發展或難有出路。
  “能夠快速增長的經濟體的顯著特點是,它們有能力通過結構改革來獲得競爭力。”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馬丁(Xavier Sala-i-Martin)表示。
(原標題:《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國全球競爭力排名升至第28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v38ivafm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