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青
  星期一的早晨,剛到8點鐘,我像往常一樣坐在案件管理中心的玻璃窗前,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這時,伴隨著敲窗玻璃的聲音,傳來一個有點熟悉的老人的聲音:“哎,姑娘,噢,不對,檢察官同志,我來還你的傘———”我抬起頭,看到玻璃窗前的老人。那是一張雖然蒼老但和藹的臉,老人滿頭白髮,穿著洗得泛白的寬大青灰布上衣。見我抬頭,老人哆嗦著從懷裡掏出了一把傘。
  我一下子想起來,他是昨天下午來上訪的那位老人,那把傘是我送給他的。我趕緊小跑出了服務大廳,來到老人的跟前,問道:“老人家,您這一大早的怎麼又來了,昨天的事情解決得不滿意嗎?”“檢察官姑娘,謝謝你,我就是來還你傘的,這幾天天氣變化大,你用傘的地方多。”“您就為還這傘啊!哎呀,我昨天說了這把傘是送您的,我自己還有呢。”“姑娘,謝謝你好心,讓我老頭子沒淋雨,我借的就是我借的,不能讓你送,你留著再給其他著急的人用。快忙吧,我就不打擾你們工作了。”老人說著便固執地把傘塞到我手中,顫巍巍地向門外走去。
  手裡握著傘,看著老人漸行漸遠的背影,我只覺得鼻腔有些發酸。說實話,我未曾想到,一把舊傘,一點舉手之勞,竟換來瞭如此沉甸甸的情意。
  其實慚愧地說,曾經我也認同過“世風不古,百姓不再淳樸”的說法,尤其是在檢察機關刑事部門工作,常接觸一些負面的東西。2011年我剛從大學畢業,一入檢察大門就被分到了反貪局,作為基層檢察院的一員,辦案過程中經常要下鄉與群眾打交道。那年夏天,我第一次到村子去調查核實證據,正值麥收時節,烈陽高照,天氣熱得很。我和幹警小王一上班就出發,到村部已是上午10點。從田地里趕回來的村支書按我們提供的名單把村民逐個叫來配合調查。村民陸陸續續過來,但是在詢問過程中,我們明顯感到他們對我們態度抵觸,不怎麼配合。一個頭髮上頂著麥秸草的中年男人進來,嘴裡罵罵咧咧地嘟囔著什麼,聲音雖然小,但我們還是聽到了。整個調查取證結束後,村支書和小王都感嘆現在百姓變刁了,民風不再淳樸了。經過一天堵心的詢問,當時我也頗感認同。
  幾天以後,我又協助老張下鄉調查證據。老張40多歲,是局裡的老反貪,院里出了名的辦案能手。剛一上班,就被通知下午6點出發。我禁不住問:“那不下班了嗎?”“老百姓在你上班的時候要忙農活啊,一年收成就指望這個月。下午6點出發,到達地點大約8點,剛好幹完農活吃完飯的時間,不耽誤他們事,你不耽誤人家的大事,人家才會不怠慢你的事。小姑娘,要換位思考,為群眾想啊,這樣才能獲得群眾理解和支持,他們才願意跟你掏心窩子說實話,才能辦成案!”那一刻,我瞬間明白了,為何我和小王那天的取證是那樣的堵心。
  打那以後,我一改以前的心態,開始帶著真誠和情懷,去做好每一項工作,尤其是和群眾打交道的時候。
  從“借一把傘”的舉手之勞,我們每一次的執法活動,是不是都應該多釋放一些這樣的體諒和信任?
  (作者單位:安徽省金寨縣檢察院)  (原標題:一把雨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v38ivafm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